详情
分享

阜南的邵国敏、王坤,你们入选啦!

爱阜南 2023-01-21 12:49 阅读 5415

2022年12月份阜阳好人

2022年

经推荐、审核、投票、评议、公示等程序

2022年12月份“阜阳好人”

揭晓啦



01

诚实守信类



邵国敏

两代“守陵人”,接力六十载

邵国敏,1924年11月出生,阜南县曹集镇镜湖村人。1942年,18岁的邵国敏毅然决定参军,后很快便加入到抗日战争。抗战胜利后,他回到阜南县曹集镇,当了一名工人。为了慰藉革命烈士的英魂,传承革命精神,1962年起,邵国敏便开始义务看守曹集镇烈士陵园。占地125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,置有地毯草坪300多平方米,栽有松柏100多棵,还有沟塘500多平方米。邵国敏每天都要进行巡查,清扫卫生,修剪草木,清洗石碑……就这样,一干就是六十年。如今邵国敏已经98岁了,身体状况大不如前。看到这些,儿子邵富恩主动接过守护陵园的任务。守陵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上,邵国敏满是欣慰。



谢飞

 爱心助力公益,诚信回报社会

谢飞,1975年3月出生,现任阜阳市解氏粮油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、阜阳市颍州区雨露公益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。谢飞是一个充满仁义和感恩的人。从农村走出来的他,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。有了成就,一定要回报社会,这是谢飞当年的誓言。十几年来,谢飞秉承初心,回报社会,践行诚信经营理念、兑现扶困助人承诺,带动20多名特困和失业人员就业。自2010年起,每年拿出公司利润的15%向老年人群和困难人群免费赠送粮油米面,帮助他们渡过难关。与此同时,他积极带领谢氏粮油的员工参加助残救孤、济困助学等爱心公益活动,并资助一名在校中学生,直至其完成大学学业。这些年,他用于公益事业的花费达到几百万元。












02

敬业奉献类



王坤

扎根乡村小学23年,探索破解教育“空心化”

王坤,1977年1月出生,中共党员,阜南县新村镇郭洼小学副校长。为了让周围留守儿童“在家门口上好学”,王坤大学一毕业就回到家乡当教师,一干就是23年。面对乡村村小教育“空心化”问题 ,王坤分析原因,决定从“留住人”“留住心”“留住根”三个方面入手。王坤对来校任教的老师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工作上的支持,成了年轻教师的“坤姐”;她和同事们经常家访,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,并积极联系社会公益人士对困难学生进行救助; 她还创新教育新方法,利用抖音拍摄短视频,记录孩子们的学习生活,实现了孩子和家长的网上会面。现如今,郭洼小学有400多名学生,教师安心任教,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,成为阜南县破解“村小空心”现象的一个样板。



张培德:

主动申请驻村工作,敬业奉献尽显担当


张培德,1992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,阜阳市委编办机构管理科科长,太和县双浮镇前进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第八批驻村工作队队长。2021年6月初,为响应党中央、省委、市委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要求,新婚不到半年的张培德,与妻子同时响应市委号召,分别赴太和县、阜南县投身选派帮扶工作。自选派到村以来,张培德克服与妻子两地分居等生活上的困难,认真履职、主动作为,结合选派单位优势及前进村实际情况,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前进村党组织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、脱贫攻坚排查等各项事务,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特别是全村群众期盼的修路问题,他四处奔走,在多方支持下成功为前进村申请到修路资金,把便民路修到了群众心坎上。












03

孝老爱亲类



范书灵:

七旬老人40年不离不弃,照顾俩脑瘫儿子


范书灵,1952年8月出生,临泉县姜寨镇姜寨社区古槐村村民。古槐村内生长着两棵大槐树。槐树边,经常能看到两个人——范书灵的儿子韩海宾和韩万兴。兄弟俩出生后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。范书灵的丈夫感觉两个脑瘫儿子对他来说是拖油瓶,不久便如同消失一般,外出多年杳无音信。从那以后,范书灵既当爹又当妈,一把屎一把尿将两个儿子拉扯大,在照顾好孩子们饮食起居的同时,教他们走路说话、认字穿衣……如今,两个儿子虽有40多岁的年龄,但智力始终停留在5、6岁的水平。范书灵已有70岁,她不离不弃、无微不至照顾两个儿子,用爱和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。



胡怀甫:

照顾病妻32年,谱写爱的赞歌


胡怀甫,1952年6月出生,现居颍东区新乌江镇李土楼村。1976年6月,胡怀甫和李士凤喜结连理,婚后有了三个孩子。1990年6月,胡怀甫的妻子因患脑瘤留下后遗症,2006年又因脑出血卧病在床,生活不能自理。32年来,他一个人撑起家庭重担,不离不弃,养育孩子,照顾爱人,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。面对生活的困难,他从不抱怨,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。胡怀甫说:“年轻时为了孩子能叫一声妈,现在结婚四五十年,有她在,心里踏实。”胡怀甫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妻子的故事,给乡邻们树立了榜样,得到大家的称赞。如今,三个孩子都组建了幸福的家庭,孝顺老人,爱护子女。


申晓丽:

13年不离不弃,柔弱肩膀扛起一个家


申晓丽,1981年12月出生,界首市泉阳镇老董寨村村民。2005年,经人介绍,申晓丽与许成良喜结连理。2009年,丈夫患病,随后被确诊为“运动神经源病”,俗称“渐冻人”。医生说得了这种病的人,全身器官会慢慢僵硬萎缩,目前没有治愈药物。申晓丽闻言失声痛哭,想到丈夫还年轻,她不愿放弃,独自一人带着他辗转北京、上海求医,两年下来,丈夫的病情也未见好转,家中已债台高筑。想到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公婆也需要照顾,她只得带着丈夫回家保守治疗。不久,丈夫的四肢逐渐萎缩,舌头变形到不能说话,吃喝拉撒全靠申晓丽照顾。婆婆看着她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,劝她早作打算,申晓丽毅然拒绝。13年来,申晓丽一个人扛起家庭重担,精心护理丈夫,抚养儿女,孝顺公婆……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全家人的一片天。










04

助人为乐类



李颖

热心公益三十载,不忘初心传大爱

李颖,1962年2月出生,颍上县慎城镇人,颍上县公益志愿者协会理事。90年代初,李颖的丈夫在乡镇学校任教,每当遇到丈夫班里有家庭贫困的学生,她便毫不犹豫的捐款捐物。从那时起,李颖便与公益结下了缘分。2007年,颍上县公益志愿者协会一成立,李颖便加入进来。她立下誓言,要为公益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。30多年来,她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多年来,李颖参与敬老爱老、关爱留守儿童、助学帮扶、环境保护、扶残助残等各项公益活动1500余次,志愿服务时长达6000多个小时,捐款捐物30余万元。如今,李颖虽然年已六旬,但对于公益活动,依然热情饱满,是协会中公认的“热心肠”“老黄牛”。



侯玉森:

捐献造血干细胞,为他人送去“生命希望”

侯玉森,1988年1月出生,临泉县瓦店镇卫生院医生。2022年9月,正在科室忙碌的侯玉森突然接到安徽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,说他的造血干细胞样本与河北一位患血液病的男子配型成功,问他是否愿意捐献。侯玉森第一时间表示愿意。接下来,侯玉森根据要求,按部就班地调理身体,做着各种捐献前的准备工作。12月22日,侯玉森赶到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,开始了捐献前最后的准备。五天后的清晨,侯玉森在医护人员引导下进入了采集室,默默看着采集自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一滴滴被抽取。到12月27日下午2时30分许,侯玉森共捐献了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合液。这袋珍贵的“生命火种”随后被紧急送往河北,为那位患者带去了“生的希望”。



05

见义勇为类



徐建刚:

勇救落水女子,传播大爱正能量

徐建刚,1969年11月出生,阜阳市卫泉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保安员。2022年11月16日晚18时42分,交班后的徐建刚突然发现马路边垃圾箱旁,有一件衣服和一部手机。情况异常,徐建刚随即上前查看,发现一女子在东城河中挣扎并呼喊救命。情况危急,他毫不犹豫,纵身跳入冰冷的河中。落水女子不断挣扎,随时都有下沉的风险,徐建刚快速靠近,尝试着拉她上来。但落水女子情绪不稳定,很难靠近。徐建刚沉着冷静,经过简单劝导后,落水女子情绪少许稳定,徐建刚见机拦腰搂住她迅速向岸边游。靠近岸边后,在热心群众协助下把女子救上岸。


 来源:阜阳文明网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入阜南在线,你想要的信息全都有

没有更多内容了~
城市通